聚磷酸铵—新型肥料的基础原料发布时间:2016/10/19 14:56:35 浏览人数:2114
近两年,随着液体肥料在国内的发展,人们开始逐步重视对聚磷酸铵的研究。 随着化肥零增长政策的提出,如何提高肥料利用率是肥料企业深入研究的课题,据报道,我国氮肥、磷肥和钾肥平均利用率分别为30%-50%、10%-25%、50%-60%,而三者之中,磷的利用率最低。磷肥利用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两点:一是施到土壤中的磷易被固定,使水溶性或枸溶性磷变为难溶性磷,作物难以吸收利用;另一个原因是磷在土壤中移动性差,使其与根系接触的机会少,磷素吸收受到限制。
聚磷酸铵,又称多聚磷酸铵或缩聚磷酸铵,简称APP,是一种含氮、磷的聚磷酸盐,按其聚合度大小,可分为低聚、中聚、高聚3种。其聚合度越高,水溶性越小。农用聚磷酸铵多为短链低聚多聚磷酸铵。在技术层面,聚磷酸铵完全溶解,且相容性好,不易与土壤溶液中的钙、镁、铁、铝等离子反应使磷酸根失效,并具有螯合金属离子的作用,可以提高诸如锌、锰等微量元素的活性。业内专家指出,农用聚磷酸铵能将磷元素有效利用率自18%提高至33%。
聚磷酸铵由聚磷酸盐与氨反应生成,而聚磷酸盐则是磷酸聚合后的产物。在化工中,聚合是由小分子转化为大分子的化学过程,虽然元素组成没有改变,但这一过程会带来物质性状的变化。同理,聚磷酸铵与磷铵在元素组成上没有区别,不过,磷铵有10%-15%的磷会被固定或难溶解,而聚磷酸铵不会被土壤固定,且全水溶,即便在零下10摄氏度的情况下也不产生结晶,利用率因此大幅提升。
聚磷酸铵在农业上的独特性还不止这些。众所周知,随着平衡施肥的推进,近些年在大量元素氮磷钾之外,中微量元素异军突起,但是中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一直是技术攻关的难点、焦点,关键是要把这些中微量元素变成具有活性、利于作物吸收的螯合态。专家指出,聚磷酸铵既是养分,又可做螯合剂,可以活化添加到复合肥中的中微量元素,也可激活土壤中的中微量元素,实现了肥料助剂营养化,再加之聚磷酸铵利用率高,不夸张地说,这一技术对磷肥而言是革命性的。
聚磷酸铵不仅是液体肥料的主要品种,更是液体肥料的重要基础原料。目前聚磷酸铵在农业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广泛使用,在我国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的今天,以聚磷酸铵为代表的新型磷肥将大有可为。(惠多利 罗丙芳)